王谦环顾四周,发现墙上还贴着些发黄的报纸,隐约可见"民国二十五年"的字样。杜小荷在里屋惊呼一声,大家赶过去,见她正对着一架纺车发呆:"和咱家那架一模一样!"杜勇军抚摸着纺车:"这是我娘的嫁妆,没想到真留下了..."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争吵声。王谦出门一看,是个穿干部服的中年人正和杜建军理论:"...这房子早归集体了,你们私闯还有理了?"见王谦出来,那人上下打量一番:"你就是东北来的?这房子现在是大队仓库,你们不能..."
杜勇军拄着拐杖走出来,退伍军人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是杜传家的儿子,"他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这房子地契还在我这儿。"说着从怀里掏出那张发黄的地契,"民国二十年的,上面盖着胶州湾渔会的印。"
干部模样的人顿时语塞,接过地契看了半天,态度软了下来:"老同志,现在政策不一样了..."杜建军赶紧打圆场:"刘会计,我叔大老远回来就为看看祖屋,通融通融..."
最后达成妥协:杜家人可以自由进出祖屋,但不能动里面的"集体财产"。等刘会计悻悻地走了,杜建军才解释:"这人就这德行,当年批斗时没少祸害咱家..."杜勇军摆摆手:"过去了,都过去了。"
中午回到杜勇海家,院子里支起了三张大圆桌。闻讯而来的亲戚们带着各色海货:活蹦乱跳的八带鱼、张牙舞爪的龙虾、比巴掌还大的海参...杜小华看得目瞪口呆:"这...这在东北得卖多少钱啊..."
杜勇海的二儿子建国是岛上小学老师,拉着王谦讲杜家的历史:"...咱祖上是明朝从云南迁来的军户,负责在这岛上设烽火台..."他指着祖屋方向,"那棵枣树底下还埋着块古碑,写着'杜岛'二字,后来简化成杜家岛了。"
小主,
正说着,杜勇军换了一身簇新的蓝布中山装出来,胸前别着所有勋章。"叔,这是要干啥?"王谦惊讶地问。杜建军笑着解释:"去祠堂上香啊,全族老小都等着呢!"
杜家祠堂在岛南侧的小山坡上,是座三进院落的老建筑。王谦远远就看见门口聚集着上百号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婴儿。见他们来了,人群自动让开一条路,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站在最前面。
上香仪式庄严肃穆。杜勇军作为长房代表,在族长的指引下给祖宗牌位三叩九拜。当念到"杜传家"的名字时,老人再也忍不住,伏在地上嚎啕大哭。王谦看见族长悄悄抹了抹眼睛,亲自扶起杜勇军:"回来就好,回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