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星图指路破难关 巧手攻坚克万难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滚地,在苍穹之心研发中心的每一寸空间里回荡,擂响了绝地反击的冲锋号角。往日里,深夜的实验室早已是漆黑一片,唯有应急灯泛着微弱的光,而如今,这里却成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惨白的荧光灯管嗡嗡作响,将每个人脸上的疲惫与亢奋交织的神情映照得格外清晰,仿佛一幅幅鲜活的战斗肖像。

攻关小组的成员们,一个个双眼布满血丝,像是熬了三天三夜的猎手,死死盯着眼前的实验设备与数据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办公桌上,空咖啡罐堆成了小山,褐色的咖啡渍在桌面上晕开,如同战场上留下的斑驳弹痕,诉说着连日来的高强度奋战。但没有人抱怨腰酸背痛,也没有人提出要休息片刻,每个人的精神都像被拉到极致的弓弦,紧绷着却充满力量,那股锐意进取的亢奋,仿佛要冲破实验室的天花板,直上云霄,将所有困境都踩在脚下。

“寰宇图谱” 推演出的方案,就像一件由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的稀世珍宝,精妙绝伦到让人惊叹不已。可这 “珍宝” 也带着极致的苛刻,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如同走钢丝般惊险。新型复合材料合成车间里,巨大的反应釜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一头沉睡的巨兽在呼吸。罐体内,各种原料在高温高压下剧烈反应,气泡翻滚,试图融合成理想中的材料。但现实却给了众人沉重一击 —— 对温度、压力、催化剂配比的要求,精准到了变态的程度,哪怕只是 0.1 摄氏度的偏差,或是 0.01% 的配比失误,最后得到的都只是一炉黑乎乎、毫无用处的废渣,之前的努力瞬间化为泡影。

工艺组的工位上,老周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 “自适应加工算法” 愁得头大如斗,双手用力抓着头发,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额头上的青筋都清晰可见。屏幕上复杂的代码与流程图如同天书,密密麻麻的字符看得人眼花缭乱,光是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就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转头看向车间里的几台老旧机床,那些陪伴了公司多年的 “老伙计”,外壳早已被岁月磨得失去光泽,此刻像年迈的老牛拉着破车,每一次运转都显得力不从心,发出 “吱呀吱呀” 的呻吟声。要让它们跟上算法的要求,简直需要进行一场近乎颠覆性的改造,难度堪比 “让老黄牛跑出千里马的速度”,让人望而却步。

“念总,这…… 这第三炉又失败了!” 材料组组长李博士跌跌撞撞地冲进主控室,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打磨过,每说一个字都带着刺痛感,眼中布满了血丝,写满了绝望。他手里攥着一份检测报告,纸张被捏得皱巴巴的,边缘都有些破损,“纯度始终达不到图谱要求的 99.999%,每次都卡在 99.98% 左右,就差这 0.019% 的杂质,材料的疲劳强度直接掉了两个等级,根本没办法用啊!”

苏念此刻正站在巨大的熔炉前,炙热的温度扑面而来,将她白色工装的衣角都烘得微微发烫,脸颊也泛起不正常的潮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的眼神却沉静得如同深不见底的潭水,没有丝毫慌乱,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听到李博士的话,她只是微微点头,随后闭上双眼,将意识再次沉入 “寰宇图谱”。

脑海中,幽蓝色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飞速流转,无数参数与公式在虚拟界面上闪现,密密麻麻,如同满天繁星。苏念纤细的手指在空气中飞速划动,动作流畅而精准,像是在与无形的科技之神对话,不断调整着合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参数,试图找到那关键的突破口。过了片刻,她睁开眼,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如同出鞘的利剑,带着破局的决心。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苏念轻声自语,声音不大,却带着穿透力,清晰地传到了在场每个人的耳中。她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如同磐石般不可动摇:“我们现在拥有的‘天时’,便是‘寰宇图谱’带来的精准方案;‘地气’,是我们所有人破釜沉舟的决心;‘材美’,需要我们通过极致提纯来实现;而‘工巧’,就在于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不是设备不行,而是我们还没找到与设备‘对话’的最佳方式,还没摸透它们的‘脾气’!”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陷入迷茫的众人,让原本垂头丧气的他们瞬间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李博士攥着报告的手慢慢松开,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了些许,老周也停下了抓头发的动作,紧紧盯着苏念,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等待着她接下来的指令。

“图谱,根据当前设备极限,逆向优化合成路径,允许性能参数在极限值基础上下浮 0.5%!” 苏念对着悬浮在半空的 “寰宇图谱” 下达指令,声音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幽蓝色的图谱光芒瞬间闪烁起来,如同繁星点点,仿佛在回应苏念的命令。数据流再次奔涌起来,速度比之前更快,开始重新推演优化方案,无数新的参数与路径在界面上不断生成、筛选,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那唯一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