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备考计划(一)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易化扩散又分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他的语速不快,但异常坚定,每一个字都力求清晰。目光紧紧锁定在提纲上,仿佛要将那些铅字吸入脑海。遇到特别拗口或者复杂的机制,他会停顿下来,闭上眼睛,眉头微蹙,他试图理解背后的逻辑,但更多的,是先依靠重复性的诵读,强行记忆。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东方的天际,那抹鸭蛋青逐渐被染上橙红,继而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金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缝隙,在亭子的地面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鸟鸣声也变得密集起来,叽叽喳喳,仿佛在给詹晓阳的背诵伴奏。

小主,

他计划背诵一个小时后休息片刻。当时针指向预定的时间,他合上提纲,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伸了个懒腰。这才感到喉咙有些干渴,也就在这时,他拿起早上买油条时顺便带的,还没顾上喝的那杯豆浆,慢慢地吸吮着。

温甜的豆浆滑入喉咙,带来一丝舒适的暖意。这熟悉的早餐味道,这清晨在古老静谧之处读书的场景,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夹杂着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画面,汹涌地将他淹没。

他的思绪瞬间飞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位于山区的小村庄。那时候,他也是这样,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乡村的清晨,空气是清冽而甘甜的,带着泥土和庄稼的气息。厨房里,总是亮着温暖的橘黄色灯光,母亲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汤,是雷打不动的早餐。汤水里卧着两个饱满白嫩的荷包蛋,几粒翠绿的葱花飘在油花上,喝下去,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驱散了所有的睡意和寒意。

然后,他便会抱起厚厚的语文课本或其他,跑到村尾那座同样古老的祠堂后面。那里有一片空地,几棵大槐树,还有一堵斑驳的旧墙。他就靠着那堵墙,就着渐渐明亮的天光,开始朗朗地背诵课文。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起初,只有他一个人清亮的声音在寂静的村庄回荡。随着时间的前进,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会陆陆续续地聚拢到这块。他们有的揉着惺忪的睡眼,有的手里还拿着半块馒头,大家会自觉地挑好地方坐下,互不干扰……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的轮回着。

那真是一条特别而动人的风景线。在晨曦微露中,在古老的祠堂背景下,一群半大的孩子,或坐或立,每个人都捧着书,大声地诵读着。声音此起彼伏,有时混杂在一起,有时又奇妙地分开,稚嫩的童声和开始变声的少年嗓音交织,汇成一股充满希望的声浪,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也唤醒了沉睡的田野。路过的早起下地干活的村民,会放轻脚步,投来赞许和欣慰的目光。那时候,背诵似乎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带着集体荣誉感和某种神圣感的晨课。他们互相较劲,看谁背得快,背得熟;也互相提醒,某个字读错了,某句话的理解有偏差。那种纯粹为了知识而努力的氛围,简单,却充满力量。

詹晓阳还记得邻居家那个叫小石头的小男孩,总是最早来的一个,眼睛亮晶晶的,背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他也是偷摘村里老人的果树最多的人了。

还有隔壁的阿娟姐,会细心地帮大家纠正发音……那些面孔,那些声音,此刻在青龙古庙的亭子里,变得异常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一阵山风吹过,亭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将詹晓阳从遥远的回忆中拉回现实。他晃了晃手中已经空了的豆浆袋,自嘲地笑了笑。时光荏苒,场景变幻,从乡村古祠到了城市古庙,从背诵诗文变成了啃读医书,身边的伙伴也变成了独自一人。但那种在清晨与文字搏斗的感觉,那种依靠重复和坚持来攻克知识堡垒的决心,却似乎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