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包装好的儿童饼干(要独立小包装,干净卫生,家长放心,比如“动物饼干”,
一块一个造型,小熊、小兔的,孩子喜欢,家长也愿意买)、独立果丹皮(不粘手,酸甜口,孩子爱吃,还能当零食哄孩子,比糖健康),避开油炸的(家长怕孩子吃了上火,比如炸薯片,虽然孩子喜欢,但家长不买,白压货);
玩具/文具类:
批发本地少见的磁性写字板(选小号的,方便携带,写了能擦,省纸笔,家长爱买,还能说“开发智力”,让孩子多学点东西)、
带香味的橡皮(草莓味、橘子味各进一半,孩子喜欢闻,一块两毛钱,便宜,家长不心疼)、印着卡通的铅笔盒(最近《还珠格格》火,电视里天天演,印小燕子的肯定好卖,一个两块钱,孩子见了就想要);
童装类:
从市里进几件质量好的纯棉童装(摸着手软,像云朵似的,孩子穿得舒服,比如连衣裙,有粉色、蓝色两种,粉色显白,女孩喜欢,
一件八块钱批发,卖十五块,有利润,还能赚点),先拿三五件,试试水,卖不出去还能给笑笑穿,不浪费。
2.销售要“灵活”
不摆摊,用自行车流动卖(以后买辆二手的“永久”牌自行车,一百块以内能拿下,结实耐用),省管理费还隐蔽,遇到熟人就说“帮朋友带点货,顺便赚点零花钱”,不张扬;
跟熟家长约“下次带好货”,比如张婶要是问有没有发卡,就说“下次去市里给笑笑带,您要不要也带一个?
选个好看的款式”,提前留货,攒熟客;
买得多就送上门,哪怕只到楼下(比如筒子楼的李姐买两件衣服,就帮她提到三楼,她腿不好,爬楼费劲,帮个小忙,人家下次还会买),口碑都是慢慢攒的,像种庄稼,得一点点施肥,才能长好。
3.资金控在500元内
只够进货和去市里的车费(去市里的班车单程两块五,往返五块),多一分都不花。比如第一次进货,预算50元,哪怕看中了其他货,也不买,万一赔了,也不心疼,还能及时掉头,不影响家里的开销——他输不起,笑笑也输不起。
第三步:发展与巩固(3-12个月)
1.渠道要“稳”
跟市里1-2个批发商处好关系
——比如玩具摊的胖刘婶、童装区的王哥。
胖刘婶的摊位在小商品市场进门第二家,挂着“刘婶玩具批零”的招牌,红底黄字,老远就能看见,她人实在,上次问磁性写字板,报的价比别家便宜两毛,还说“以后多来,给你更便宜”;
王哥的童装区在市场最里面,专卖纯棉童装,货质量好,上次摸了件小衬衫,软得像婴儿的皮肤。每次进货多聊两句,递根烟(买“红梅”牌的,两块五一包,便宜,拿得出手),慢慢争取低价(比如拿得多能不能便宜一毛钱?拿十个磁性写字板,从三块三降到三块,一次就能省三块,积少成多)。
渠道稳了,货才不会断,也不会被人坑,这是做生意的“根”。
2.规模要“小”
要是赚钱了,租个小储藏室当货仓
——不用大,十平米以内就行,能放几箱货,最好在离筒子楼三站地的“机床厂家属院”附近,那里人不熟,不会被邻居看见,省得麻烦。
不挂牌,只做熟客,外人找不到,避免被李强那样的人盯上,平安最重要。
3.人要“靠谱”
看看王猛能不能帮衬
——他是林凡以前的同事,在工厂时就老实,不爱说话,闷头干活,家里有两个孩子,下岗后靠打零工过活,日子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要是他愿意,就让他帮忙看货、送货,一个月给两百块工钱,比找外人放心,也能帮他一把,互相照应,在难的时候,能有个靠谱的人搭把手,比啥都强。
4.口碑要“好”
东西质量必须过关
——橡皮不能掉渣(上次买的一块橡皮,一擦就掉渣,孩子弄得满手都是,家长肯定不买,得选不掉渣的,擦得干净的),
衣服不能起球(纯棉的衣服要选精梳棉,洗了不起球,孩子能穿久点),玩具不能容易坏(磁性写字板的板芯要厚,不容易裂,孩子摔了也没事)。
哪怕少赚点,也不坑人,比如铅笔盒能卖五块,家长说四块五,就卖,慢慢让大家知道“凡子的东西不错,实在,不赚黑心钱”,口碑好了,生意才能长久,像树一样,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
长远愿景(1-3年)
1.要“专”
从杂货摊慢慢聚焦到1-2类
——比如高端玩具(益智类,比如积木、遥控车,家长愿意花钱,觉得能开发孩子智力,利润也高,比卖小零食赚得多)
或童装(质量好的纯棉童装,做回头客,孩子长得快,家长每年都要添新衣服,需求稳),做深做透,比什么都卖强。
比如只卖益智玩具,能了解每种玩具的特点,跟家长介绍时更专业,家长也更信任,比如积木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遥控车能锻炼反应力,说出来家长也愿意买。
2.要“新”
试试新的生意模式
——比如儿童玩具租赁(比如大的遥控车、积木,太贵家长舍不得买,租着玩划算,一天两块钱,一个月就能回本,还能让更多孩子玩到)、
甚至办份小的育儿小报(印点喂养知识,比如“夏天孩子怎么防中暑”“辅食怎么加有营养”,都是家长关心的,背面印自己的玩具、童装广告,免费发给家长,攒人气,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店)。
3.要“远”
攒够钱,
要么入股朋友的小生意(比如以前厂里的老张开的五金店,老张实在,不耍滑头,五金店生意稳定,入股能分红,不用自己操心,还能有份稳定的收入),
要么买个小铺子(不用大,十五平米就行,能当门面,比如在小学附近,卖玩具、文具,不用再颠沛流离,不用再担心被人抢,笑笑也能有个稳定的家,能在铺子里写作业,不用再挤在筒子楼里)。
写完,林凡翻了翻笔记本,纸页被铅笔蹭得有点黑,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每个字都透着认真,像刚学会写字的孩子,虽然不好看,却满是诚意。
他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刘强可能还会找事,批发商可能会涨价,进货路上可能会遇到麻烦,但这张纸像指南针,让他心里有底,知道该往哪走。
不能急,得像春雨润物,悄悄长——他小时候在农村见过,庄稼长得太快,根扎不深,一阵大风就容易倒;只有慢慢长,根扎得深,才能扛住风雨,才能结出好果子。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筒子楼里就传来了扫地的声音,王婶已经起来做早饭了。
林凡按计划行动,抱着笑笑去菜市场,手里拎着个旧网兜——那网兜是苏晚晴以前用的,边缘断了几根线,他用绳子绑了绑,还能用。
网兜里装着买好的米、油和鸡蛋——鸡蛋还特意用软纸包着,一张纸包一个,怕碰碎,这是苏晚晴以前教他的,当时她说“鸡蛋要轻拿轻放,不然碎了就吃不了了”。
刚到巷口,就遇上张婶——她头发梳得整齐,用黑色发网罩着,没掉一根碎发,围裙上沾着面粉,刚从早点摊回来,手里拎着萝卜白菜,菜叶子上还沾着泥,带着露水的湿气。
看见林凡的网兜,张婶的眼睛一亮,凑过来问:
“凡子,今天不过节,买这么多米和鸡蛋,日子过顺了?”
林凡叹了口气,脸上却带着点劲,像刚找到方向的人,语气里有藏不住的踏实:
“张婶,不瞒您说,昨天去市里没找到活,蹲在路边想了半天,总不能混日子。
之前卖冰棍赚了几块,就想着进点小货再试试,能多赚点是点。再苦不能苦孩子,您看笑笑瘦的,先让她吃口好的,补补身子。”
这话合情合理,张婶点点头,还伸手摸了摸笑笑的头,手上的面粉蹭到了笑笑的头发上,她笑着劝:
“早该这样!踏实干,比啥都强。你看笑笑这小脸,瘦得都没肉了,是该补补。”
她没多问,反而从兜里掏出个西红柿,用围裙擦了擦——围裙上的面粉蹭在西红柿上,留下点白印,她递给笑笑:
“刚在菜市场买的,沙瓤的,甜得很,给孩子吃,解解馋。”
笑笑接过西红柿,小手攥着,西红柿有点大,她得两只手捧着,抬头看林凡,眼里带着询问,像在问“能不能吃”。
林凡点点头,轻声说:
“谢谢张奶奶。”
孩子的声音软乎乎的,像棉花糖,逗得张婶笑出了满脸褶子,摆摆手说:
“谢啥,邻里街坊的,应该的。”
接着是“市场调研”。
林凡抱着笑笑,蹲在向阳小学门口的老槐树下——这棵老槐树有三十年树龄了,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树皮糙得像老人的手,刻着的字被风雨磨得浅了,
“小明到此一游”的“游”字少了右边一点,“小红是笨蛋”的“笨”字歪歪扭扭,倒像小孩子赌气时写的。
树底下凉快,有不少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他混在里面,像个普通的、等着接孩子的家长,眼睛却像台扫描仪,不放过任何细节:
一个穿蓝白相间校服的小男孩,书包是军绿色的“双肩包”,带子上缝了块补丁,上面挂着“樱桃小丸子”的贴纸,
贴纸比本地小卖部卖的亮,边角还带着闪粉,小男孩跑的时候,贴纸跟着跳,像只小蝴蝶,引得旁边穿碎花裙的小姑娘盯着看,手里的棉花糖都忘了咬,糖汁滴在手上都没察觉;
三个扎马尾的女孩围在一起喝“娃哈哈AD钙奶”,红色的吸管包装,瓶身印着圆脸蛋的卡通娃娃,她们你一口我一口,喝得欢,喝完还把空瓶子攥在手里,舍不得扔,其中一个女孩说
“我要把瓶子留着,装小石子”;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头上别着个塑料发卡,只有红、粉两种颜色,发卡上的小塑料花还掉了一片,她却宝贝得不行,时不时用手摸一下,怕再掉了,哭着跟妈妈说
“这是我最喜欢的发卡,掉了就没了”;
有个穿碎花衬衫的妈妈,手里拿着双“回力”牌的黑皮鞋,鞋尖有点磨白了,跟旁边的人抱怨:
“这鞋才给孩子买一个月,就裂了缝,孩子说脚闷得慌,扔了可惜,补了又不好看,真是浪费钱,要是有舒服点的鞋就好了”;
一个小贩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绑着个铁皮箱,箱子上写着“彩色泡泡糖”,红漆都掉了,卖的是草莓味的,吹得比拳头大,五分钱一块,围了一群孩子,没一会儿就卖了大半箱,小贩笑得合不拢嘴,手里的钱都攥不过来。
这些细节,他都记在心里,像存进一本看不见的“生意账”——贴纸要亮的、带闪粉的;AD钙奶能进点,孩子爱喝;
发卡要款式多的,别再掉花瓣;泡泡糖卖得快但利润薄,暂时不考虑……每一笔都记牢,生怕漏了。
几天后,林凡揣着五十块钱,去了市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市场里人声鼎沸,铁皮棚子被太阳晒得发烫,空气里混着汗味、糖精味、塑料玩具的味道,还有商贩们扯着嗓子的吆喝,
“批发价!错过今天等半年!”
“新款玩具,全县独一份!孩子见了都想要!”
的声音撞在棚子上,又弹回来,裹着热气往人耳朵里钻。地面淌着水渍,混着菜叶子和塑料袋,踩上去有点滑,他走得小心,怕摔了,怀里的钱不能有闪失。
林凡像块海绵,扎进儿童区,挨个摊位转,眼睛都亮了——这里的东西比县里的多,也好看,笑笑肯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