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七爷慢慢说道:"咱们不进城卖鱼了,改送货上门。"
"送货上门?"众人面面相觑。
"对,"七爷眼中闪着精光,"县城不让卖,咱们就卖给周边厂矿的食堂。我认识几个老关系,应该能牵上线。"
王谦眼前一亮:"还可以联系公社,以集体名义跟单位签供货合同。这样就是公对公,混混们不敢插手!"
说干就干。老赵负责跑公社办手续;七爷联系老关系;王谦和于子明则准备样品,去附近厂矿洽谈。
杜小荷挺着肚子给丈夫准备行装:"路上小心,那些人肯定不甘心。"
王谦亲了亲她的额头:"放心,这次我们走大路,人多他们不敢怎样。"
第二天一早,一支特殊的"商队"出发了——三架爬犁装满了冻鱼,由王谦、刘长富和李队长各带一队人护送。老黑狗跑在前面探路,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第一站是十里外的红星林场。场长尝了他们的鱼,当场签了每周三百斤的订单:"野生鱼比养殖的香多了,工人们肯定喜欢!"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拿下了煤矿、水泥厂和铁路工区的订单。价格虽然比市场略低,但胜在稳定,还不受混混干扰。
正当三个屯子为找到新销路而欢欣鼓舞时,危机却悄然降临。
二月最后一天的傍晚,王谦刚从林场回来,就被老赵急急忙忙叫到了大队部。七爷、刘长富和李队长都在,个个脸色凝重。
"出事了,"老赵递过一张纸条,"今天下午有人塞到大队部门缝里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纸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三天内停止送鱼,否则烧屯!——龙哥"
"猖狂!"王谦气得把纸条拍在桌上。
刘长富咬牙切齿:"我媳妇说,今天有几个生面孔在青松屯转悠,打听咱们的鱼往哪送。"
李队长比较冷静:"这事得报警吧?"
"报过了,"老赵叹了口气,"派出所说没实质证据,只能加强巡逻。"
七爷吐出一口烟圈:"看来得做两手准备。"
当晚,三个屯子的青壮年秘密集合,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王谦提议组建联防队,轮流巡逻;刘长富建议在屯口设暗哨;李队长则贡献了几把自制的"土炮"——用铁管做的火药枪,声势吓人但不会致命。
杜小荷挺着肚子帮联防队准备干粮和药品。王谦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摇摇头:"屯里的事就是咱家的事。我虽不能上阵,但后勤还能帮上忙。"
第三天黄昏,警报终于来了——蹲守在县道旁的杜鹏气喘吁吁地跑回屯:"来了!三辆拖拉机,至少二十号人!"
王谦立刻敲响了挂在老榆树下的铁钟,清脆的钟声在暮色中传遍全屯。男人们抄起家伙迅速集合,妇女和儿童则按计划躲进了大队部的仓库。
"记住,"王谦站在碾盘上嘱咐,"咱们主要是吓阻,别真闹出人命。"
远处已经能看到拖拉机的灯光和嘈杂的人声。龙哥的人显然没料到会遭遇有组织的抵抗——三个屯子的上百号壮劳力手持火把、猎枪和锄头,在屯口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