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绿洲的重构彻底完成。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散发着秩序光芒的孤岛,其核心那一点经过淬炼的“真我”之光,如同一个精密无比的规则陀螺仪,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动态平衡,维系着自身与外部“深渊”背景之间的脆弱和谐。它的存在感变得内敛而坚实,仿佛本身就成了一条不容置疑的宇宙规则。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平衡,正受到来自遥远星域那未知扰动的持续挑战。
雷克监控到的、那充满攻击性与不稳定性的规则脉冲,出现的频率正在以极其缓慢但确凿无误的速度提升。每一次脉冲爆发,都如同在规则的深海中投下一块巨石,引发的“潮汐”跨越遥远距离,持续冲刷着这片刚刚稳定下来的星域。
绿洲对这股“混乱潮汐”的反应极其敏锐。它的“界膜”会随着每一次潮汐的涌来,产生细微而迅速的适应性调整,如同呼吸般张弛,将外来扰动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内部那简约而稳固的规则结构,则在潮汐的冲刷下,隐隐散发出一种 韧性 的光芒,仿佛百炼精钢,正在接受着无形锤锻。
“绿洲的规则结构稳定性,在潮汐间歇期,比之前提升了约3%。”蕾娜汇报着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这种低强度的、持续的外部压力,似乎……在锤炼它。”
“压力下的进化。”战琦凝视着数据流,感受着绿洲那沉稳而富有生命力的规则脉动,“它正在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将威胁转化为成长的磨刀石。”
但被动适应远远不够。那未知的扰动源,其不稳定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谁也无法预料,它下一次爆发,是否会突然增强,或者其性质会发生何种诡异的变化。
就在团队商讨如何应对这潜在的远程威胁时,绿洲自身,再次展现了其超越预设的演化能力。
在又一次相对强劲的“混乱潮汐”退去后,绿洲核心的“真我”之光,并未立刻恢复平静,而是持续保持着一种高频的、低强度的规则震荡。这种震荡并非紊乱,而是带着一种明确的 指向性,遥遥对准了那未知扰动传来的方向!
与此同时,科学团队在绿洲内部,检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则现象。一些极其微小的、高度稳定的规则结构单元,开始自发地在绿洲规则网络的某些关键节点凝聚。这些单元不参与能量循环,也不处理信息,它们的存在仿佛只有一个目的——记录和锚定 那来自远方的、“混乱潮汐”的特定规则频率和波动模式!
“它在……建立‘潮汐’的规则档案?”索恩舰长看着那些不断生成并稳固下来的微小结构,感到难以置信。
“不仅仅是档案。”战琦眼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它是在构建 ‘共鸣锚点’。”
“共鸣锚点?”
“对。它在主动解析那混乱扰动的规则‘指纹’,并在自身内部,构建能够与之产生特定共振的规则结构。这并非为了迎合,而是为了 理解,甚至……在未来可能的接触中,进行 预判 或 针对性干扰。”战琦解释道,“就像在岸边设立观测站,记录海浪的每一种形态,以便在巨浪来袭时,知道如何最佳地卸力或引导。”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在于,绿洲并非直接对抗潮汐,而是以一种极其智慧的方式,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自身对规则宇宙认知的契机。它在学习“混乱”,理解“混乱”,并尝试在自身秩序框架内,为这种“混乱”预留出对应的接口或应对机制。
这无疑是一种更加高阶的生存策略。
然而,这种主动的“锚定”行为,也带来了一丝新的风险。绿洲内部那些新生的“共鸣锚点”,在记录和解析远方扰动的同时,其本身是否也会成为一个微小的信号源,被那未知的存在所感知?
就在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共鸣锚点”在绿洲内部稳固下来的瞬间——
遥远的、未知扰动源的方向,一次前所未有的强烈脉冲,骤然爆发!
这次的脉冲,其强度远超以往,规则结构中蕴含的那股狂乱与攻击性也陡然提升!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这强烈的脉冲中,似乎夹杂了一丝极其短暂、却无比清晰的 探寻意味!
就仿佛,那头一直处于盲动狂乱中的规则野兽,在某个瞬间,突然 察觉 到了来自遥远彼岸的、那一丝微不可察的“凝视”!
“潮汐强度激增300%!脉冲中检测到疑似定向感知成分!”雷克的警报声立刻响起。
“绿洲反应?”
“‘共鸣锚点’网络全面激活!规则结构进入高频防御性震荡!界膜稳定性维持在阈值之内!”监测员语速飞快。
绿洲稳稳地承受住了这次突如其来的、强度飙升的冲击。它构建的“锚点”网络发挥了作用,提前“感知”到了潮汐的异常,并做出了有效应对。
但所有人都明白,情况已然不同。
那未知的存在,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正在默默记录它、分析它的“邻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