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当你对别人无用时

你焦急地解释:“我对这个项目也有很多想法,之前也一直负责相关工作……”

领导不耐烦地打断:“行了,就这么定了,你要多学习,跟上公司发展的节奏。”

从那以后,你的方案不再被重视,建议无人倾听,工作随时可能被他人替代。

职场是一个高度功利化的环境,遵循着效率与利益最大化原则。从管理学角度讲,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追求更高的效益和更低的成本。一旦员工的价值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被淘汰便是必然结果。

这种被定义为无用的痛苦,如同荆棘般刺痛心灵。夜深人静时,孤独感会如潮水般涌来,将你淹没。

你开始自我怀疑,不断反思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在黑暗中,你苦苦挣扎,试图抓住一丝希望,证明自己并非毫无价值。

从哲学层面剖析,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将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评价。我们习惯了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一旦失去外界的肯定,内心的价值体系便会崩塌。

然而,当我们穿越这层痛苦的迷雾,便会发现,“无用”并非是世界末日,反而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奇妙旅程。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远离权力中心,在世俗眼中,他似乎成了一个“无用”之人,无法再为朝廷施展宏图大业。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远离朝堂纷争,生活困窘。昔日那些与他往来密切、把酒言欢的同僚,此时大多对他避之不及,生怕受到牵连。

但苏轼却在这看似无用的境遇里,寄情山水,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在赤壁之下,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文学的笔触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此时的苏轼,虽在政治上无用,却在文化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诗词滋养着后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世俗生活中,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音乐、绘画、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对周围的人而言,他是备受敬仰的才子。可当他选择出家,抛却尘世的一切,在很多人眼中,他变得“无用”了,不再参与世俗的繁华,不再为亲朋好友带来实际的帮助。

他的挚友许幻园,曾与他一同吟诗作画、畅谈理想,在李叔同出家后,两人渐行渐远。许幻园曾困惑地问:“叔同,你真的舍得放弃这一切吗?”

李叔同平静地回答:“人生各有归处,我已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