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出身同样平凡的人。大学期间,这个人就不得不依靠勤工俭学来补贴生活费。在别人逛街、追剧的时候,他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整理图书,或是在食堂帮忙打下手。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从不把“穷”当成自己的标签,而是积极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有同学问他:“每天这么辛苦打工,你不累吗?干嘛不轻松点,反正家里也没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坚定地回答:“我不这么想,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多学些技能,多积累些经验,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同学疑惑道:“可学那些有什么用,也不能马上赚钱。”
他耐心解释:“技多不压身,等机会来了,有能力就能抓住。现在积累的知识,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
小主,
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各种技能,从编程到设计,从写作到营销,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实习活动。在一次全国性的营销策划竞赛中,他凭借独特的创意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获得了二等奖。这次获奖不仅为他赢得了一笔可观的奖金,还让他在业内崭露头角。
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公司初创阶段,条件艰苦,工资不高,但他干劲十足。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从不抱怨,而是想尽办法解决。
有一次,公司的产品推广遇到瓶颈,传统的营销方式效果不佳,公司上下都为此发愁。他主动站出来说:“我最近研究了新媒体平台,咱们可以结合这些平台做推广,说不定效果不错,我有个初步方案,大家一起讨论下。”
同事们纷纷响应,有人好奇地问:“具体要怎么做呢?”
他兴致勃勃地讲解:“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做产品展示,再结合社交媒体进行互动营销,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先从热门话题入手,制作有趣的内容,提高曝光度。”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公司知名度也迅速提高。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成为核心团队成员。不仅薪资大幅提升,还获得了公司的期权。如今,他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还买了自己的房子。他用行动证明,只要不被“穷”的思维限制,就能打破命运的枷锁。
在小区的角落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年轻时便家境贫寒,几十年来,他总是把“我就是个穷命,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这句话挂在嘴边。
哪怕村里组织技能培训,能帮助大家学习养殖技术,增加收入,他也只是摆摆手说:“我没那命赚大钱,学了也没用。”
培训那天,村里的年轻人都积极参加,老师在台上讲得绘声绘色,展示着养殖带来的丰厚收益案例。可老人却坐在自家门口,抽着旱烟,看着培训的屋子,嘴里嘟囔着:“那都是别人的命好,我学不会,也赚不到那钱。”
后来,村里有人靠着养殖发家致富,盖起了新房,他却依旧守着破旧的老屋,继续抱怨。
有一次,邻居劝他:“你也试试呗,说不定能行。”
老人叹气道:“我都这么大岁数了,穷惯了,折腾不动了。”
邻居耐心劝道:“现在政策好,还有技术指导,你就当打发时间,说不定还真能改善生活。”
老人却不为所动:“我没那心思,也没那本钱,别劝我了。我年轻的时候都没成功,现在更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