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要被别人当枪使

回顾历史,此类被当“枪”使的事例亦屡见不鲜。战国时期,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前往楚国游说。他深知楚怀王贪婪且目光短浅,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

张仪见到楚怀王,满脸堆笑地说道:“大王,若您与齐国断交,我秦国愿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如此一来,楚国既可得地,又可与强秦结盟,实乃一举两得之事,望大王三思。”

楚怀王贪婪之心顿起,不假思索地回应:“好!若秦国果真能割让商於之地,寡人与齐国断交又有何难?”

大臣陈轸见状,急忙进谏:“大王,此乃秦国之计,意在瓦解齐楚联盟。若我们与齐国断交,秦国必不会交割土地,届时楚国将孤立无援,悔之晚矣。”

楚怀王却怒目而视,呵斥道:“陈轸,休要多言!寡人意已决,秦国岂会欺骗寡人?”

于是,楚怀王毅然与齐国绝交,还将楚国相印授予张仪,派人随其入秦接收土地。

然而,张仪回到秦国后,佯装生病,三月不出,拒不交割土地。楚怀王以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诚意不够,竟派一名勇士借宋国符节,北上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转而与秦国结盟。待楚怀王发觉受骗,再想联合他国攻打秦国时,却因之前的鲁莽行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惨败,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国土。楚怀王因未能识破张仪的阴谋,被其当“枪”使,盲目与齐国断交,最终自食恶果,使楚国元气大伤。

又如三国时期,袁绍欲讨伐曹操,命陈琳撰写《为袁绍檄豫州文》。袁绍对陈琳说道:“曹操乃汉贼,篡权夺位,吾等身为汉室臣子,理当讨伐之。你才华横溢,务必撰写一篇檄文,揭露曹操之恶行,以正视听。”

陈琳拱手应道:“主公放心,陈某定当竭尽全力,让天下人知晓曹操之真面目。”

文中,陈琳为袁绍所用,将曹操及其家族骂得狗血淋头,极尽诋毁之能事。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卧床不起,读了这篇檄文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竟瞬间痊愈。

陈琳此举,虽一时为袁绍赢得了舆论上的优势,可他并未真正看清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的本质。

小主,

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陈琳也被曹操俘获。曹操质问陈琳:“你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也就罢了,为何要牵连我的家人?”

陈琳面露惭色,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陈琳为袁绍当“枪”,虽逞一时之快,却未考虑长远后果,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被别人当枪使呢?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面对各种信息和他人的请求,切勿急于做出反应。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思考,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不被情绪左右,方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正如古人所说“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唯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方能生出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听到令人震惊或愤怒的消息时,不妨先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多问几个为什么,而非立刻做出回应。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此才能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真假,在他人言辞中察觉潜在意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广泛学习、深入探究、谨慎思考、明辨是非,让自己不被虚假信息迷惑。

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轻易被他人的观点和利益左右,坚定地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原则,方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不被他人轻易操控。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请求时,要敢于说“不”,不要因害怕得罪人或贪图一时利益而违背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切勿成为别人手中随意操控的“枪”。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他人的利用,坚守自我,方能在生活的风浪中稳立船头,不被卷入无谓的纷争,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