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是长舌头的都会说人话

网友“正义使者”义愤填膺,在评论区留言:“太过分了!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必须严惩,相关部门在干嘛?赶紧去查查!”

网友“真相追寻者”也跟着附和:“这家商场我还经常去呢,没想到这么黑暗,以后再也不去了,必须让它倒闭!”

“都市探秘者”坐在电脑前,看着评论和点赞数蹭蹭上涨,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自言自语道:“哈哈,这下粉丝肯定能涨不少,以后得多搞点这种猛料。”

小主,

为了让自己的爆料显得更真实,他还PS了一些所谓的“内部文件”和“转账记录”,发布在评论区,引得不明真相的网友们更加愤怒。

在社交媒体以流量为导向的算法机制下,类似“都市探秘者”的博主被激励着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内容。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停留、增加活跃度,倾向于推送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信息,而虚假爆料往往能迅速点燃大众的愤怒、好奇等情绪,从而获得海量曝光。

爱默生曾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可“都市探秘者”却没有将精力放在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上,而是选择用虚假去制造喧嚣。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他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失业青年,渴望被关注,便试图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通过制造轰动性新闻来获取存在感与成就感。

而大量网友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便盲目转发评论,这反映出信息时代大众信息甄别能力的不足。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难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核实每条信息,再加上情绪化的标题和内容极具煽动性,导致大众极易被误导,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许多网友在转发时,甚至连内容都没有仔细看,只是被标题的惊悚所吸引,就盲目跟风,使得虚假信息如病毒般迅速扩散。

在小区里,王大妈是出了名的“消息通”。一天,她看到小李家孩子在花园玩耍时不小心撞到花坛哭了,第二天就在小区里四处宣扬:“你们听说了吗?小李家那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得很,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被老师批评了好多次,家长都被请去学校好几趟了。”

邻居刘奶奶听了,拉着小李妈妈的手,关切又略带责备地说:“闺女,听说你家孩子在学校不太听话啊?可得好好管管,别让孩子走弯路。”

小李妈妈一头雾水,急忙解释:“刘奶奶,您肯定误会了,孩子在学校表现一直挺好的,昨天就是在花园摔了一跤,怎么就传成这样了?”

刘奶奶摇摇头,笃定地说:“不会错的,这是王大妈说的。”

小李妈妈找到王大妈,语气尽量平和地说:“王大妈,您是不是弄错了?我家孩子真的没有您说的那些事。”

王大妈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哎呀,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你别这么较真,小孩子嘛,有点调皮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