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踏入婚姻没有谁活得称心

还有着名画家高更,他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前往塔希提岛。他的这一决定对他的婚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妻子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面对他的离去,心中满是哀怨与无奈。

高更在塔希提岛虽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婚姻却成为了牺牲品。他远离家庭,与当地的女子有了新的感情纠葛,对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不闻不问。他甚至在塔希提岛与新欢举办了当地风格的婚礼,而他的妻子在故乡,每日守着空房,在贫困与孤独中艰难地拉扯着孩子,家庭支离破碎。

妻子在无数个日夜以泪洗面,眼睛哭得红肿,身体也日渐消瘦,最终在绝望中度过余生,而他自己也在晚年对自己曾经对家庭的抛弃感到深深的愧疚与悔恨,眼神中常常流露出无尽的落寞与自责。

诗人顾城,他的婚姻也曾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摇摇欲坠。顾城与谢烨的结合,起始于对诗歌与自由灵魂的向往。他们曾一同远离尘嚣,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构建属于他们的诗意家园。起初,他们在岛上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浪漫,顾城写诗,谢烨相伴左右,为他整理诗稿,打理生活琐事。

清晨,顾城会在鸟鸣声中诵读新作,谢烨则在一旁静静聆听,眼神里满是崇拜与爱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的压力逐渐侵蚀着他们的爱情。顾城一心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对家庭的实际事务不闻不问,家中的生计几乎全落在谢烨一人肩上。

谢烨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岛上的一切,每日砍柴、种菜、喂养家畜,双手变得粗糙,面容也逐渐憔悴。曾经那个温柔娴静的女子,渐渐被生活磨砺得疲惫不堪。而顾城对妻子的付出似乎习以为常,且在情感上愈发依赖又控制着谢烨,不容许她有过多的社交与自我空间。

后来,当英儿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时,顾城的情感天平发生了倾斜,他将大量的情感与关注倾注在英儿身上,这引发了谢烨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望。他们之间的信任被彻底打破,曾经美好的婚姻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痛苦的纠葛。

谢烨试图挽回这段婚姻,她与顾城进行了无数次的谈话,甚至容忍英儿在岛上的存在,但矛盾却越发尖锐。

顾城在情绪失控时,会对谢烨大声呵斥,指责她不够理解自己的艺术追求。而谢烨则哭诉着自己的付出与委屈,两人的争吵声在寂静的岛上回荡,最终,悲剧还是降临,只留下无尽的叹息与对婚姻复杂性的深沉思考。

小主,

张爱玲曾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深刻地揭示了婚姻中人们对未选择的那份情感的纠结与幻想,在平淡的婚姻生活里,人们往往容易对身边之人产生厌倦,而对那些未得到的存有不切实际的向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婚姻中的矛盾与不安。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简·奥斯汀曾提到:“幸福的婚姻不仅需有交流思想,也要感情交流,把感情关在自己心里,也就把妻子推到自己的生活之外了。”强调了夫妻间情感与思想交流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而孔子则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将婚姻视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开端,肯定了婚姻在宏观层面的积极意义。这些观点与那些揭示婚姻困境的名言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认识到婚姻有着多面性,既有可能深陷泥沼,也能够成为幸福港湾与社会基石。

巴尔扎克曾讲:“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却建筑在互相尊敬上。”

然而,在现实的婚姻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夫妻间始终互相尊敬、理解与包容,又谈何容易?

在婚姻这座围城里,人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困境,真正能活得称心的少之又少。但婚姻并非全然是痛苦与无奈,它也有温馨与幸福的时刻。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与沟通,努力在这座围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安宁,才能让婚姻生活不至于成为一场漫长的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