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城市套路深,农村水更深

小主,

喜事的酒席座位安排同样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处处都彰显着农村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传统观念。

一般会把村里辈分高、有威望的长辈安排在主桌的正中央位置,那可是整个酒席上最尊贵的地方,周围坐着的也都是些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

长辈们面前摆放的餐具都是最好的,菜品也是优先上齐,体现着对他们的敬重。

从主家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安排座位是遵循村里的传统习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维护家族的秩序和尊严,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自家是一个懂礼数、有家教的家庭,赢得村里人的认可和好评。

而长辈们坐在这个尊贵的位置上,心里会有一种被尊崇的满足感,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也会对主家的安排感到满意,会在心里认为主家是个懂事、会做人的人家,往后在村里的事务中也会更愿意支持主家。

而亲戚们的座位则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仔细安排,比如新郎新娘的直系亲属要坐在比较靠近主桌的位置,表亲、堂亲等则依次往后排开。

要是弄错了,哪怕只是把稍微疏远一点的亲戚安排在了更亲近的亲戚之前,那可就容易引发不满了。

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心里会觉得不受重视,脸上虽然勉强挂着笑容,但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气了,可能当场不会发作,但事后肯定会在家族里抱怨几句,说主家不懂礼数,这事儿传开了,主家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在村里难免会被人指指点点。

对于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来说,他们会有一种被轻视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己在主家心中的地位不如别人,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产生委屈、不满等负面情绪,而且在农村这种相对封闭、注重人情关系的环境下,座位顺序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他们会格外在意,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影响到与主家以及其他亲戚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家族内部的一些小矛盾和不愉快。

农村的土地纷争也是矛盾的高发地带,其间的人情世故复杂又棘手,往往牵扯出多年的恩怨情仇,让原本平静的村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就像村子里有块靠近水源的地,多年前划分的时候就只是大概做了个标记,没留下什么明确的书面凭证。

那块地土壤肥沃,灌溉又方便,一直是村里不少人觊觎的对象。后来有一户人家想在那开垦种菜,另一户人家就站出来说这块地有自家的份,是当初祖上口头约定好的。

为了争这块地,两边都开始动用各种人情关系,使出浑身解数。一方会挨家挨户地去拜访村里的长辈,诉说自家的难处:“叔啊,您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您也知道我们家这日子过得不容易啊,那块地对我们来说可太重要了,现在别人要占去,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您可得给我们说句公道话呀。”

长辈们看着这些礼物,又听着他们的诉苦,心里难免会有些偏向,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人情面子上也不好推脱,就会答应帮忙留意着,有机会就帮他们说说话。

另一方也没闲着,不仅找了和自家沾亲带故的人来助阵,还请那些平时关系好的邻居出面,一起到村里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去“陈情”,甚至会承诺一些好处,比如以后自家收获了什么好东西,一定不会忘了人家。

他们到了村里的老村长家,先是恭敬地递上烟,帮着点上火,然后坐在一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说了一遍,着重强调自家对这块地的所有权,还说要是这块地没了,自家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老村长听了,虽然心里知道这事儿不好处理,但架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又看在平时相处的情分上,也只能表示会尽量协调协调。

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本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每次在路上碰见了,都是脸色阴沉,互不理睬,甚至还会互相冷嘲热讽几句。

这块地的归属问题也越发说不清道不明了,村里为此召开了好几次协调会,可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大家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而这种靠人情拉拢、利益许诺来左右事情走向的做法,就是农村土地纷争里常见的复杂情况,让原本简单的土地问题变得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农村的集体事务里同样藏着不少人情世故的“深水坑”,哪怕是一件看似造福全体村民的好事,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各种看不见的利益纠葛和人情偏袒。

比如说村里打算修建灌溉设施,这原本是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让大家的庄稼都能茁壮成长,是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

可在工程招标环节,就有了各种看不见的操作。有个村民和村支书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他一直惦记着承包这个工程,于是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频繁往村支书家跑,每次去都不空着手,不是拎着好酒就是带着土特产品,把村支书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小主,

到了村支书家,他先是热情地和村支书拉家常,问问身体怎么样,家里都好吧,然后再慢慢把话题引到工程上,一个劲儿地跟村支书念叨自己家里的难处,说自己这几年没挣到什么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指望着自己能揽点活儿干,要是能承包这个工程,不仅能解决自家经济问题,还一定会把工程做得又好又快,让大家满意。

村支书经不住这么软磨硬泡,又看在亲戚的份上,就在招标过程中暗中帮忙,把那些更有资质、报价合理且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队排除在外,硬是把工程给了这个亲戚。

工程开工后,这个村民为了多赚些钱,在材料选用上就动起了歪脑筋,本该用质量好、耐用的水管,他却偷偷换成了便宜的次品,施工时也不按照标准流程来,能省则省。

村民们一开始也不懂这些门道,还都满心期待着新的灌溉设施能早点投入使用,给农田灌溉带来便利。

可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没几次,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不是漏水就是水压不够,好好的庄稼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产量受到了影响,村民们这才意识到可能被坑了,可工程早就结束了,钱也都付了,只能干着急。

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人说:“当初就觉得这工程承包得有点奇怪,怎么就给了他呢,原来是走了后门啊。”

还有人说:“这可倒好,本来是好事,现在倒成了坏事了,咱们的庄稼可咋办呀。”

可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了,只能自认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