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穷时莫交心

小主,

此时,这位“朋友”的内心又有着嫉妒的成分,他嫉妒年轻人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工作,那股子坚韧和对生活的热情,让他感到自己的平庸和无能。

他担心年轻人一旦晋升会超越自己,打破他那原本安稳的地位。而且,他还有一种自保的心理,觉得把年轻人打压下去,就能减少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为自己的晋升之路清除障碍。

正如培根所说:“嫉妒会使人得到短暂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于是,人性中的丑恶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

结果,年轻人失去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望破灭,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心像破碎的玻璃,散落一地,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对人性的失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贫穷的环境往往是人性弱点的放大镜,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人性的丑恶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小镇上,有两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都渴望通过一次重要的选拔考试改变命运。

这次考试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就像黑暗中那一丝微弱但珍贵的曙光,因为一旦成功,就有机会获得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从而摆脱那如影随形的贫困枷锁。

其中一位年轻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的压力之下,内心孤独无助,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孤舟,急需找到情感的寄托。

他的家是一间摇摇欲坠的瓦房,每逢下雨,屋内就会漏水,雨滴打在破旧的盆碗上,发出的滴答声如同倒计时的钟声,预示着生活的艰难。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都被雨水泡得发霉,散发着一股腐朽的气息。

他的父母为了供他读书,日夜操劳,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父亲的腰疾越来越严重,每一次弯腰都像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因没钱医治,只能强忍着疼痛继续劳作,那弯曲的背影仿佛是生活重担下的一座小山。

母亲则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还患有多种慢性病,她那虚弱的身体就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他自己每天放学后,要先去帮邻居做农活,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那田间的劳作让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稚嫩的肩膀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重量。

然后才能在夜幕降临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学习。学习的环境也十分恶劣,昏暗的灯光下,他在那张破旧的桌子前努力看书,蚊虫在他周围嗡嗡乱飞,不断叮咬他,可他连驱赶蚊虫的时间都觉得是一种奢侈的浪费,因为时间对于他来说,比任何东西都宝贵。

他向另一位年轻人倾诉了自己的家庭困境。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每天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学习的艰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生活的苦涩。

他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蚊虫的骚扰下背诵课文,如何在寒冷的冬夜因为没有足够的保暖衣物而瑟瑟发抖地做习题,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那种恐惧就像一团浓重的迷雾,笼罩着他的心灵,让他看不到前方的路。

对方在听的时候,看似感同身受,眼中闪烁着泪花,还不时地给予鼓励,那温暖的话语让倾诉者一度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知己。

但这位倾听者的内心实则是矛盾重重,如汹涌的海浪在内心深处翻滚。他一方面确实对朋友的遭遇感到同情,这种同情源于他们相似的贫困处境,让他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对方身上挣扎。

然而,在竞争的压力下,他的人性开始扭曲。他害怕朋友的悲惨故事会引起考官的同情,从而增加朋友被录取的几率,而减少自己那如救命稻草般的机会。同时,他也有一丝怨恨,怨恨命运为何让他们都如此贫穷,却又要在这仅有的机会面前相互竞争,这种怨恨就像一颗毒瘤,在他的心中慢慢滋长。

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作用下,他开始在考官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面前,歪曲了倾诉者的情况。

他声称这位年轻人由于家庭贫困,心理压力过大,可能无法承受未来工作的压力,而且可能会因为急于改变经济状况而不择手段。

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既有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但又被利益驱使,认为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不得已而为之。

这正应了马基雅维利所说:“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这些恶意的言论在小镇上迅速传播,就像一场凶猛的瘟疫,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