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善良的人最后会变得绝情

你响应村里号召,把旧屋改成乡村民宿带动增收,可分红时大家却偷偷开会,把你应得的那份分给了“更需要的人”,理由是“你在城里见过大世面,不差这点”。

善良的珍贵之处在于自愿,可当它被乡土的人情网缠住,付出者就成了被乡情绑架的长工。就像山里的泉水,本想滋养田苗,却被村民们用石头堵起来,只许自家的田埂引水,别家的土地哪怕干裂,也别想沾一滴。

当村里人习惯了你的善良,就会不自觉地抬高要求。第一次让你帮忙修屋顶,第二次让你给孩子凑学费,第三次没答应,你就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这种递进式的索取,本质是对乡土情谊的慢性消耗。

有位在城里当老师的姑娘,每年暑假都回村支教,免费给留守儿童补课。起初村民们还送些鸡蛋感谢,后来竟有人直接闯进教室,让她给自家孩子洗校服,理由是“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更让她寒心的是,她掏钱给教室装了空调,冬天却发现空调被村长家拉走了,对方还理直气壮:“你就夏天来用用,我们冬天烤火更需要电。”

直到她看到自己写满教案的笔记本,被孩子当成烧火的引子,才彻底明白,有些乡情,早已被自私蛀空,只剩“都是乡亲”的空壳。

有位女士至今记得,那个曾在她离婚时陪她哭了三晚的闺蜜,转头就撬走了她的客户。但比这更痛的是,她回乡下娘家奔丧,撞见几个堂婶围着她的行李箱议论:“城里回来的就是不一样,守孝还穿这么光鲜”“她妈走的时候,她哥让她多拿点钱办丧事,她还推三阻四,真是白养了”。

她躲在柴房里,看着墙角母亲生前腌咸菜的坛子,想起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总把咸菜最咸的部分留给自己,把带点甜味的分给邻居孩子。如今母亲不在了,那些曾吃着她家咸菜长大的人,却在用最刻薄的话戳她的心。

人性的复杂远超想象。在乡下,有人会一边吃着你送的腊肉,一边在背后说你“在外面赚了黑心钱”;有人会利用你的“念旧情”,让你帮着给超生的孩子上户口,出事了却把责任全推给你;更有人在分宅基地时,拿着“老规矩”抢占你家的地界,还说“你常年不在家,留着也是荒着”。

就像《农夫与蛇》的现代版,你用乡情的体温温暖了冻僵的乡邻,醒来后它却咬你一口,还振振有词:“谁让你是从这片地走出去的。”

更令人心寒的是,乡邻作恶时往往更理直气壮。你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就会被贴上“白眼狼”的标签,连祖宗牌位都要被拿出来说事儿;你维护自己的权益,就会被指责“读了几年书就忘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