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城管也有难处。一位队员的执法包里总装着创城手册,哪条路不能摆摊、哪个时段不能占道,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最怕接到投诉电话,“居民说小贩太吵影响休息,小贩说我们不通情理,两边都是老百姓,我们夹在中间像风箱里的老鼠。”
有次他试着和小贩商量“划定临时摊位”,可上报后被驳回,理由是“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这种各有苦衷的僵局,让避让渐渐变成了防备。小贩看见城管就像看见警示牌,老百姓看见城管执法就觉得不近人情。没人去想,城管队员里也有年轻人,会在没收摊位后偷偷给老太太塞两百块钱;没人去问,那些被清理的占道摊位旁,是否真的有合规的经营空间。
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大学城门口划了片黄色区域,牌子上写着“便民服务点,早6点至9点开放”。
烤冷面摊主第一次把车推进黄线时,手都在抖,这是城管队员主动找他谈的,说“学生有需求,你们有难处,不如划个地方规范经营”。现在他的铁板旁边多了个垃圾桶,每天收摊前,会和其他摊主一起把地面冲干净。
那位年轻队员的执法包里,除了罚单和记录仪,还多了本《便民服务手册》,里面印着流程、合规摊位申请方式,甚至有免费的法律咨询电话。
上次他碰到那个卖菠菜的老太太,没再提没收,而是帮她填了“社区便民菜点”的申请表。老太太拿到许可那天,非要塞给他一把菠菜,说“洗干净了,能直接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变化慢慢漾开涟漪。小区门口的早餐车回来了,车上挂着备案编号,城管队员来检查时,会先看看健康证是否过期,再叮嘱“煤气罐要定期检查”。
有次车主的车胎瘪了,还是队员帮忙推到了修车铺。“现在看见他们,不躲了。”车主擦车时,会笑着和巡逻的队员打招呼。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柔性执法。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城管队员不再一味驱赶流动摊贩,而是联合社区统计商户信息,根据路段人流量划定经营时段,上学早高峰允许卖早餐,傍晚下班后开放小吃摊,前提是“垃圾自产自销,不占用消防通道”。
有个卖卤味的摊主说,以前每天像打游击,现在知道哪段时间能摆,反而更安心,“上个月还主动去办了健康证,心里踏实”。
还有城市推出城管服务站,临街的岗亭里不仅能领合规经营指南,还能借到扫帚、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