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层面”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江淮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更加疯狂地投入到调律者的训练中,尤其是月夜绫重点强调的 “认知偏差引导” 和 “基础反侦察”。
训练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近乎残酷的实战模拟。
· 在模拟社交场景中,他需要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引导“目标人物”的谈话方向,使其无意中透露出预设的信息,或对某个特定人选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或正面)印象。
· 他学习如何利用环境、语言节奏、甚至微妙的肢体语言,在他人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或强化某种固有的偏见。月夜绫称之为 “播种” 与 “催化”。
· 反侦察训练则让他学会如何利用城市监控的盲区,如何制造虚假的行踪轨迹,如何识别并摆脱不同风格的跟踪者。林知微甚至模拟了高阶黑客的追踪手段,逼迫他在数字世界中也学会“隐身”与“误导”。
这些技巧,很快迎来了第一次实战检验。
那个匿名举报江淮的“热心同学”身份,在林知微的数据挖掘下无所遁形——是学生会一个与苏玖玖过往甚密、试图借此讨好苏家的干事。江淮没有选择正面冲突或再次向学校申诉。
他采取了更隐蔽的方式。
在一次学生会组织的公开讲座上,江淮“恰好”坐在了那位干事附近。在讲座后的自由交流环节,他利用“认知引导”的技巧,与旁边几位不明就里的同学闲聊时,“无意”中提到了最近某些学生干部为了个人前程,如何“积极”地配合某些校外势力,对同学进行不实举报,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惋惜和一丝不齿。
他没有指名道姓,但话语中的细节(举报信的大致内容、递交时间)与那位干事的行为高度吻合。听到这番话的同学,再看那位干事时,眼神自然就带上了几分审视和疏离。
同时,林知微在校园论坛的匿名版块,用数个不同的账号,发布了几个经过精心伪装的“爆料帖”,内容直指某些学生干部“拿钱办事”、“充当眼线”,虽未点名,但指向性在知情者眼中清晰无比。
几轮操作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那位干事发现自己在社团内开始被孤立,以往亲近的同学也对他敬而远之,风言风语不断。他试图追查源头,却发现自己的一切行为似乎都暴露在无形的目光下,那种被窥视、被拿捏的感觉,让他坐立不安,最终主动辞去了学生会职务,彻底低调下去。
江淮没有动用任何暴力或直接的威胁,仅仅是通过信息和心理的巧妙运用,便兵不血刃地化解了这次麻烦。这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调律”力量的可怖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