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奂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当年曹丕代汉时,汉献帝仅被封为山阳公,连宗庙祭祀都险些断绝。如今司马炎不仅保留了他的封国,还允许他在封地里沿用曹魏历法,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
此消息传出后,洛阳城内一片哗然。那些曾为曹魏效力的老臣们,本已心灰意冷,甚至备好毒药,随时准备以死殉国。然而,看到新帝如此宽仁,他们纷纷放下心来。光禄大夫王沈不禁感叹道:“晋帝此举,远胜魏武多矣。”
对于蜀汉遗臣,司马炎更是恩威并施,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召来刘禅时,这位安乐公正抱着美人,饮酒作乐,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司马炎并未加以斥责,反而加封他为驸马都尉,赐钱百万、绢万匹,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禅之子。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曾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笑嘻嘻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引得满座哄笑。而司马炎却当众称赞道:“公能安于天命,实乃大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番话传到成都,让那些心怀故国的蜀汉旧臣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犍为太守李密,曾写下着名的《陈情表》,拒绝出仕。然而,看到司马炎善待刘禅,终在泰始三年,他决定赶赴洛阳,就任太子洗马。
在稳固人心的同时,司马炎深知,整顿吏治乃是治国的根本。他果断下令,废除了曹魏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校事官”制度。校事官,作为监视百官的耳目,曾让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员们行事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便招来杀身之祸。司马炎对群臣语重心长地说:“君如舟,臣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不需要暗探来监视百官,朕要的是你们直言进谏,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太常丞许奇的父亲许允,当年因顶撞司马昭被赐死。然而,司马炎却力排众议,提拔许奇为祠部郎。有人进言劝阻:“许奇乃罪臣之子,恐怕他心怀怨恨,不宜重用。”司马炎却反问:“若其父有罪,与子何干?朕观许奇才学出众,当给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国家效力。”
一日朝会,右将军皇甫陶因军费分配一事,与司马炎发生激烈争执。皇甫陶言辞激烈,毫不退让,朝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散骑常侍郑徽见状,立刻上奏弹劾皇甫陶“以下犯上”。司马炎却当庭严厉斥责郑徽:“朝臣议事,就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皇甫将军直言进谏,何罪之有?卿却揣摩上意,构陷同僚,实在是有失大臣风范,着即罢官!”
此事传开后,朝堂风气为之一变。大臣们不再畏首畏尾,小心翼翼。无论是朝堂高官,还是地方小官,都敢于上书言事,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一时间,朝廷上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新朝初立,司马炎确实展现出了几分开国君主的风范。他大刀阔斧地改革魏政的弊端,下旨减免刑罚,让那些在严苛律法下饱受煎熬的百姓松了一口气;减轻徭役,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他还派遣大臣分赴各地巡察,深入民间,访问民俗,了解百姓的疾苦与需求。那些不合礼法的祭祀活动,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被他一一禁止;那些铺张浪费的庆祝活动,也被严厉遏制;多余的庙宇建设也被叫停。在他的治理下,民间渐渐有了复苏的气象,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国家开始走上正轨。
“陛下,如今国泰民安,真是晋室之福啊。”中书令张华在朝会上由衷赞叹。司马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然而,在这笑容背后,他的心中却已悄然生出几分懈怠。打天下难,这是他亲眼见证祖父、伯父和父亲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夺得的江山;坐天下更难,需要日复一日的勤勉治理,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生问题。但享受天下,似乎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只需一念之间,便可沉溺于荣华富贵之中。权力的巅峰,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正悄然侵蚀着这位开国君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