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穹顶筑梦攻坚苦 星波探秘启新疑

昆仑山脉腹地,地下三百米的绝密基地里,恒温恒湿的气流带着金属冷意,拂过苏念攥着文件的指尖。红色封皮上 “巡天者计划?核心蓝图” 的烫金字样,在惨白的应急灯下泛着沉光 —— 这是她昨夜随秦风穿过十二道安检,从基地最深处的档案库中取出的国之重器设计雏形,此刻正摊开在特制的防磁桌面上,如一幅展开的星图,勾连着人类向临近空间探索的野心。

“苏总工,不是我泼冷水。” 身后传来一声低沉的质疑,周明远教授拄着拐杖走近,老花镜后的眼睛扫过蓝图上 “20-100 公里临近空间驻留” 的标注,眉头拧成疙瘩,“这区域被称为‘空天过渡带’,温度从零下五十度飙到一百二十度,气流紊乱得像没头苍蝇,连美国的 X-37B 都不敢长时间待着。你们‘寰宇图谱’虽在‘天链’上露过脸,但‘隔行如隔山’,临近空间的复杂环境,可不是靠算法就能推演明白的。”

周教授是国内航天领域的泰斗,参与过三代探空火箭研发,此刻话语里的轻视,像一根细针戳在团队成员心上。李明攥着手里的材料检测报告,刚想反驳,就被苏念用眼神按住。她指尖划过蓝图上的机身轮廓,声音平静却有力量:“周教授说得对,‘纸上谈兵终觉浅’。但‘实践出真知’,不如咱们现在就用图谱推演第一个难题 —— 机身蒙皮材料,您看如何?”

基地的推演室里,巨大的环形屏幕亮起,“寰宇图谱” 的启动界面如星河般流转。周教授抱臂站在一旁,看着苏念在指令栏输入 “临近空间极端环境材料参数”:温度波动范围 ±150℃、高空强辐射、超音速气流冲击。他心里暗忖:就算图谱能算出理论配方,现实中也找不到能量产的材料,这丫头怕是 “初生牛犊不怕虎”。

数据流如瀑布般在屏幕上翻滚,图谱的推演速度远超预期。十分钟后,一组新型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配方跳了出来,旁边附着微观结构模拟图 —— 纤维骨架里嵌着空心金属球,能在高温时膨胀锁温,低温时收缩保温,甚至还能吸收部分宇宙射线转化为电能。

“这…… 这配方理论上可行,但工艺难度太大。” 周教授凑上前,手指点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空心金属球的壁厚要控制在 30 纳米,误差不能超过 5%,国内还没有工厂能做到。”

“您看这个。” 苏念调出图谱的关联数据库,屏幕上瞬间弹出三家军工企业的最新生产线报告 —— 其中一家刚在上个月突破了纳米级金属成型技术。她笑着补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谱不仅能推演配方,还能联动国内产业链资源。咱们现在就联系工厂,明天就能出样品。”

周教授的脸色终于变了,他摘下老花镜擦了擦,再看向苏念时,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倒是我‘以老卖老’了。不过,材料只是第一道坎,能源呢?临近空间太阳能强度是地面的三倍,但云层遮挡频繁,总不能让‘巡天者’像风筝一样靠电池飞吧?”

这正是团队昨夜讨论的死结。苏念走到控制台前,调出 “天链” 的能源系统数据:“‘天链’的太阳能 - 燃料电池混合系统给了我们启发。图谱推演过,要是在‘巡天者’机翼下加装‘温差发电模块’,利用机身内外的温度差补能,再配合高效储能电池,续航时间能从原本的 72 小时延长到 15 天。”

她点击屏幕,三维模型上的机翼缓缓展开,下方弹出一排银色的薄片状模块,像贴在翅膀上的鳞片。“这模块用的是碲化铋材料,在 100℃温差下发电效率能到 15%,刚好适配临近空间的环境。”

周教授看着模型演示,终于点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这思路确实比我们老一辈灵活。不过,临近空间的通讯中继才是硬骨头 —— 电磁波在这区域会被电离层反射,信号衰减得厉害,‘天链’的激光通讯能覆盖吗?”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攻关的。” 苏念调出通讯模块的设计图,“图谱正在模拟量子加密通讯在临近空间的传输路径,预计三天后能出结果。到时候还得请周教授您帮忙把关。”

周教授捋着胡须笑了:“没问题!只要能让咱们国家的‘巡天者’先一步站稳临近空间,我这把老骨头也乐意搭把手。”

推演室里的气氛终于缓和,李明凑到苏念身边,小声说:“念姐,刚才周教授质疑的时候,我还以为要吵起来呢,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把他说服了。”

“‘理不辩不明’,有质疑才好,能帮咱们发现漏洞。” 苏念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能源系统数据,眼神却没放松,“不过,周教授提到的通讯问题,确实是个大麻烦。临近空间的电离层像块不规则的镜子,信号一会儿被反射,一会儿被吸收,图谱得算出最稳定的传输窗口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全员泡在推演室里。苏念几乎没合过眼,眼底的红血丝越来越重,却依旧保持着高效的指令输入。图谱在她的操控下,仿佛被激活了隐藏潜能,不仅快速完成了量子通讯路径推演,还优化了机身的气动布局 —— 将原本的三角翼改成了可变后掠翼,能在不同高度自动调整角度,减少气流阻力。

“念姐,你快看!图谱算出通讯最佳窗口在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这时候电离层最稳定,量子信号的衰减率能控制在 5% 以内!” 李明兴奋地指着屏幕,“还有,可变后掠翼的风洞测试数据也出来了,在 10 倍音速下,机身承受的压力比预期低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