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呀!太好了!我说名字怎么这么耳熟!”詹琼洁也高兴起来,异地遇老乡,还是本家亲戚,顿时感觉亲切无比。
站在一旁的刘小惠看着詹晓阳和詹琼洁相认的场面,脸上也露出温和的笑容。
寒暄过后,詹晓阳把一行人先带到汪胖子堂哥那间暂时空着的教职工宿舍。大家拿出各自统计好的订单清单,交给詹晓阳汇总。詹晓阳快速清点核对了一下:师院这边102双,邱风良这边农机、陶瓷、省技分校加起来68双,潮师詹琼洁那里新开发,首批也有15双。总共185双!这还只是周五下午报来的首批订单!他心中一阵激动,这证明他的“种子”计划和集中报单模式开始显现效果了。
“不错!成绩喜人!”詹晓阳高兴地对大家说,“走吧,咱们边吃边聊,饭店我已经定好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南春桥头他们常去的那家排档。詹晓阳点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又要了几瓶啤酒和饮料。他举杯(以茶代酒)向大家致意:“来,第一杯,欢迎各位兄弟、同学,特别是欢迎我堂妹琼洁的加入!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为我们波鞋业务开了个好头!干杯!”
“干杯!”气氛瞬间热闹起来。
大家边吃边聊,话题自然围绕着波鞋推广。师院的同学分享了如何通过社团活动渗透推广的经验;汪胖子则大谈在体校凭借“实战性能”打开局面的趣事;邱风良和张世明介绍了如何利用老乡关系网络向其他中专院校辐射;新加入的詹琼洁也腼腆地说了她们师范女生更关注款式和搭配的心得。詹晓阳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或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大家深入交流。他发现,这种跨校的交流非常有益,能互相启发思路,碰撞出新的火花。
席间,詹晓阳借口去洗手间,悄悄离席,快步走向小屋方向。他要去接刘小惠,也顺便看看有没有新的电话。
快到小屋时,远远就看到刘小惠站在小卖部门口。看到詹晓阳,她快步迎上来。
“老伙,你来了!刚才农校的刘大山大哥打电话来了!”
“哦?大山哥怎么说?”詹晓阳忙问。
“他说他们农校那边也订出去二十多双了!他明天正好休息,要进城来买点东西,说明天上午直接来卫校找你,当面把订单和钱给你,顺便跟你聊聊。”
“太好了!”詹晓阳心中一喜,农校地处偏远,能打开局面不容易,刘大山看来是个实干的人。“走,惠儿,我们先回去吃饭,大家都在等着呢。”
詹晓阳很自然地牵起刘小惠的手,两人一起往回走。刘小惠感受着他手心的温度,看着他在夜色中轮廓分明的侧脸,心里充满了踏实和幸福。
回到排档,詹晓阳把刘小惠介绍给詹琼洁,两个女孩很快便熟络地聊了起来。詹晓阳则把农校来订单的好消息告诉大家,众人又是一阵欢呼,气氛更加热烈。詹晓阳趁机再次向大家强调了“种子”计划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继续发展下线,扩大网络,并承诺会做好所有的后勤支持和货源保障。看着这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詹晓阳对未来的业务拓展充满了信心。
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晚上八点多才散场。师院和邱风良两拨人各自返校。詹晓阳、刘小惠、汪胖子和特意留下多说会儿话的詹琼洁,四人一起回到了卫校。他们在教学楼前的花圃边又坐了一会儿,聊了聊老家的情况和学校的趣事。直到快九点,詹琼洁才起身告辞,坐车返回师范学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送走詹琼洁,詹晓阳和刘小惠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回到了他们南春桥头的小屋。
连续几周高强度的奔波、筹划、应酬,让两人都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这个周五的夜晚,他们格外珍惜这片刻的安宁。小屋仿佛是一个与外界喧嚣隔绝的温暖港湾。
周末两天,他们几乎没有出门。除了周六中午,农校的刘大山如约而来,詹晓阳在校门口和他碰面,接收了农校的28双订单和货款,并和他聊了聊农校市场的特点和发展思路。随后,詹晓阳去打印店将汇总好的订单传真给福建的刘厂长,并去银行办理了汇款。之后,两人真正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模式。
他们睡到自然醒,然后在小小的厨房里,慢悠悠地一起做简单的饭菜。吃完饭,或是相拥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各自看书,偶尔低声交谈几句。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地待在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无人打扰的静谧时光。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屋子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书本的墨香和彼此身上熟悉的气息。对于詹晓阳来说,这种脱离紧张节奏的“无所事事”,是对身心最好的修复。对于刘小惠而言,能这样整天整天地和心爱的人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个周末,没有生意上的焦虑,没有应酬的喧闹,只有小屋里的温馨和平静。他们像两只需要冬眠储备能量的小兽,安静地蜷缩在自己的小窝里,为接下来未知的、但注定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征程,积蓄着力量。波鞋的业务,在经历了初期的忙乱和开拓后,似乎正沿着詹晓阳铺设的轨道,平稳地驶向更广阔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