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银元风波

“第二,物资平准:命令供销总社,在河口集及各大市镇,开设‘平价粮布盐专柜’,只收取西山银元,且价格低于市面一成。同时,放出风声,言明西山官仓储备充足,足以保障银元价值。”

“第三,市场干预:让内卫的沈墨配合你,摸清那几个‘豪客’的底细和资金节点。同时,从银行秘密拨出一笔资金,由我们的人伪装成商贩,在他们低价抛售时,悄悄吃进,稳住价格。”

“第四,舆论引导:让《西山新报》发文,揭露某些不良商贾扰乱金融秩序、企图盘剥百姓的行径,号召民众信任官府,勿要盲从。”

这套组合拳迅疾而有力。

命令颁布后,那些原本想看笑话的官吏和商贾顿时傻眼。在西山体系内做事,以后领不到白银了?家里囤积的银元瞬间从“烫手山芋”变成了“硬通货”。而普通百姓看到官家开的店铺里,用那漂亮的银元居然能买到更便宜的粮食和盐,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几天后,当范掌柜等人筹集了大量白银,准备开始第二阶段——恐慌性抛售时,却尴尬地发现,市面上的西山银元流通量大大减少,价格非但没有暴跌,反而因为官方渠道的坚挺和隐秘的托盘而趋于稳定。他们高价收来的银元,砸在了自己手里。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几个在前台操作的“豪客”接连被内卫请去“喝茶”,虽然很快因“证据不足”释放,但一种被严密监视的恐惧感已然形成。

“釜底抽薪……好狠的手段!”范掌柜看着仓库里堆积的、暂时失去套利空间的西山银元,脸色铁青。他意识到,单纯的金融手段,在一个拥有绝对行政力和物资调配能力的新生政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西山银行度过了最初的信用危机。经过这场风波,西山银元反而因其背后的强权信用和物资保障,在民众心中留下了“官家认,能买便宜粮”的深刻印象,初步站稳了脚跟。

林枫在伯府听取周文望的捷报时,只是淡淡地说:“这只是第一课。告诉他们,金融的权柄,从他们选择与我们为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易主了。”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以西山的全面胜利告终,也为这个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石,浇铸了第一层坚固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