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我的论文题目是《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他开场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当他报出这个题目时,几位评委,尤其是组织部的那位领导,眼神明显动了一下,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这个选题,在众多围绕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的论文中,显得格外新颖和切中时弊。
林万骁的陈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他首先阐述了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在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指出“亲清政商关系”是两者协同的最佳结合点,缺乏纪律保障的“亲”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而缺乏服务意识的“清”则可能变成懒政怠政。
接着,他结合青川经开区的实际案例,生动说明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权力边界、透明的办事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遏制了腐败空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他还毫不避讳地引用了刚刚发生的“周末事件”作为反面案例,分析了纪律涣散如何不仅毁掉个人前程,更会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论证极为有力。
他的PPT制作精良,数据图表翔实,案例鲜活,语言精炼。十分钟的陈述时间,被他充分利用,信息密度极高却又重点突出。
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这是最考验真才实学的阶段。
一位经济学教授率先发问:“林万骁同学,你的论文强调纪律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干部担心‘纪律’捆住手脚,导致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也就是所谓的‘懒政怠政’,你认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现实矛盾。
林万骁从容应答:“感谢老师的提问。我认为,‘纪律’约束的是乱作为、滥作为,而不是束缚敢作为、善作为。破解之道在于‘精准’二字。一是制度设计要精准,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干部知道什么不能做,更知道什么应该做、怎么做;二是执纪问责要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保护那些出于公心、担当作为的干部,打击的只是那些胡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干部。本质上,强化纪律保障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这本身就是对真正干事创业者最好的保护。”
他的回答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
另一位党建专家提问:“你提到‘亲清政商关系’,这个度很难把握。在实际交往中,如何具体区分正常的政商交流与可能越界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