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全市排查

· 有的类似嘎咕村,因撤点并校,孩子需长途跋涉山路。

· 有的地处边境线,人口稀少,从未设立过教学点,孩子需要到邻国一侧的学校借读,或长途寄宿。

· 有的虽然保留了教学点,但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往往是一个老师包揽所有年级所有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 部分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滞后。

· 还有一些地方,虽然通了公路,但没有校车服务,家长无力天天接送。

看着这一长串清单和背后一个个具体的困境,林万骁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这不仅仅是两千多个孩子的上学问题,背后是两千多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关系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公平的大事。

他再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方案。

会上,有人提出:“既然问题是撤点并校引起的,是不是可以考虑大规模恢复教学点?”

也有人反对:“恢复教学点谈何容易?师资、经费、设备都是问题,而且分散办学,教学质量确实难以保障,不符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大方向。”

还有建议:“能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偏远地区的孩子集中住校。”

立刻有人反驳:“低龄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长期住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争论很激烈。

林万骁静静地听着,等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他开口了:“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问题很复杂,但我们必须解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他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