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陈婉儿立刻答应下来。她知道,虽然这次实战取得了成功,但烟雾弹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烟雾的持续时间可以再延长一些,烟雾的颜色可以再深一些,这样遮挡效果会更好。另外,烟雾弹的外壳可以做得更轻便一些,方便战士们携带和投掷。
接下来的几天,陈婉儿根据前线传来的实战反馈,对烟雾弹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她调整了原料配比,将烟雾的持续时间延长到了7分钟;在发烟剂中加入了少量的煤粉,让烟雾颜色变成了深灰色,遮挡效果大幅提升;同时,将烟雾弹的外壳换成了更薄的钢板,减轻了重量,让战士们携带起来更方便。
军工车间里,工人们也投入到了烟雾弹的批量生产中。由于原料易得、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加上工人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李铮专门成立了烟雾弹生产小组,由陈婉儿负责技术指导,确保每一枚烟雾弹的质量都符合实战要求。
第一批批量生产的烟雾弹很快就下线了,经过检验,所有烟雾弹都达到了设计标准。李铮立刻下令,将这些烟雾弹分发给各作战部队,并组织战士们进行使用培训,让每一名战士都掌握烟雾弹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各部队收到烟雾弹后,都非常兴奋。在随后的几次战斗中,烟雾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次攻打日军据点的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们用烟雾弹掩护,成功突破了日军的外围防线,顺利攻入据点;在一次转移伤员的行动中,烟雾弹成功遮挡了日军的视线,让伤员们安全转移到了后方。
烟雾弹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八路军的战斗伤亡,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日军对这种神秘的烟雾武器感到十分头疼,他们多次试图仿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和原料,始终没有成功。
总部也得知了烟雾弹的实战效果,对独立团军工车间的研发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军工考察员专门来到车间,详细了解了烟雾弹的研发和生产情况,并将相关经验上报给了总部。
李铮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烟雾弹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只是独立团军工车间众多成果中的一个。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还会继续坚持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装备,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婉儿则坐在实验室里,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她看着桌上的烟雾弹样品,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她明白,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可能改变战场的局势,每一枚武器装备都可能拯救战士们的生命。她会继续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强大的支持,直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整齐排列的烟雾弹上,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这些小小的烟雾弹,承载着军工车间所有人的心血和希望,也预示着八路军在抗战的道路上,将会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