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文学 www.xwenxuem.com) 暮春的傍晚,夕阳像被揉碎的金箔,斜斜铺在燕京西山上,把苏家大院那片有六十余年历史的青砖灰瓦染得暖融融的。
这些青砖是当年燕京老字号 “万顺成” 烧制的清水砖 —— 这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的砖窑,在《燕京营造录》卷三 “窑作篇” 中有着详实记载:
“万顺成窑取永定河底胶泥,三揉三晾,柴烧百日,砖质坚密如石,叩之有声如磬”。
清末京西半数王府的清水砖均出自此处,除了恭亲王府后罩楼、醇亲王府银安殿的墙面,就连颐和园排云殿西侧配殿的地基,至今仍能看到砖面 “万顺成记” 的暗款。
其手工烧制的清水砖,原料需深挖永定河河床下 3 米深的黏土,这种黏土含沙量仅 8%,黏性远超普通黄土;
“三揉三晾” 工序更是讲究:第一次揉泥要掺入 10% 的陈年草木灰增加韧性,第一次晾晒需在通风的竹棚内阴干 7 天,期间还要每日翻动两次避免开裂,反复三次后才能入窑。
砖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如同冻湖初融的纹路,摸上去有 0.2 毫米左右的细微凹凸感,像触摸存放了五十年的宣纸纤维纹理,凑近看还能发现裂纹里嵌着淡灰色的细小窑灰 ——
那是松木柴烧窑时,窑壁脱落的细屑与砖面融合的印记,如今在恭亲王府保存的同期青砖上,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痕迹。
砖缝里嵌着去年秋天的狗尾草,枯草茎秆被夕阳镀上一层琥珀色的金芒,穗子上还沾着几星晨露晒干后的白痕,那白痕是晨露中的碳酸钙与硅元素凝结而成,
用指尖捻起时会簌簌掉碎末,碎末落在青石板上,轻得连庭院里的油葫芦蛐蛐都察觉不到;
瓦檐下悬着的铜铃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北平 “同和兴” 铜器铺的出品,这家铺子当年以铸铜钟闻名,京西潭柘寺观音殿的十六只小型铜铃便出自其手,
现存的潭柘寺铜铃经文物专家检测,含铜量达 92%,与苏家铜铃成分完全一致。铃身刻着缠枝莲细纹,只是八十余年过去,纹路已淡成浅痕,
需迎着西晒的阳光才能看清花瓣边缘的卷草纹,铃舌是磨得发亮的紫铜,表面包浆温润如蜜蜡,风过时(那风是带着西山潮气的东南风,途经山脚下的樱桃园时,还沾了些未散尽的樱桃果香 ——
当地果农说,暮春的樱桃果香最淡,要凑到枝头才能闻见,风却能把这香气带出去半里地)偶尔晃一下,铃音轻得像天鹅绒羽毛拂过心尖,混着晚风吹过紫藤叶的 “沙沙” 声 ——
那声音是叶片边缘 0.5 毫米宽的锯齿相互摩擦产生的,细碎而规律,每秒钟约响十次 —— 落在铺着青石板的庭院里,连空气都慢得像老茶里沉底的茶叶,要许久才肯动一下。
庭院中央的锦鲤池约莫十二三平米,抵得上半间卧室大小,池壁砌着产自房山周口店的青石板 —— 当地的石板因富含 30% 以上的石英、15% 的长石,质地密实耐潮湿,
抗压强度达 15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能承受 15 公斤的重量,明清时便是皇家园林砌池的首选材料。颐和园谐趣园的鱼藻池用的就是同款石板,2010 年修缮时,
工人发现百年前的石板仍无明显风化。池壁接缝处用传统糯米灰浆勾缝,这种以当年新收糯米汁、陈化三年的石灰、细黄沙按 1:3:5 比例调制的古法黏合剂,附着力远超现代水泥。
《天工开物》“石灰篇” 中就曾记载:“糯米石灰涂壁,百年不裂”,2018 年故宫慈宁宫花园东侧鱼池修缮时便复刻了此工艺,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其黏结强度达 3.5MPa,
远超现代 M5 水泥砂浆的 2.5MPa,因此苏家这池子几十年过去也没渗过水,池底的青苔从未因积水腐烂。
缝隙里长着几丛淡绿色的短绒青苔,学名叫 “葫芦藓”,这种苔藓只在水质纯净的环境中生长,苏家池子里的苔藓覆盖率达 60%,成了天然的水质监测员。
青苔间偶尔藏着半透明的小蜗牛,壳上有浅褐色的螺旋纹,爬过石板时留下银线般的细痕 —— 那是蜗牛分泌的黏液,含多糖类物质,干后会形成一层保护膜,能防止水分蒸发 ——
用手摸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点 18℃左右的沁凉潮气,指尖能感受到青苔直径约 0.1 毫米的细小绒毛。
夕阳穿过紫藤花的缝隙照在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像有人撒了一把碎金子,随着水波轻轻晃荡,光粒落在池底的鹅卵石上 ——
这些鹅卵石是林凡十年前从永定河捡来的,特意挑了直径 5-8 厘米的圆形石子 —— 把灰色的石头染成了金色。
林凡蹲在池边的汉白玉栏杆旁,这栏杆用的是河北曲阳汉白玉 —— 与故宫太和殿栏杆同源的石料,曲阳汉白玉因碳酸钙含量达 98%,杂质仅 2%,质地细腻如羊脂,硬度适中易雕刻,
唐代龙门石窟的 “卢舍那大佛” 基座便用的是这种石料。栏杆上雕着缠枝莲纹,花瓣纹路深约两毫米,摸上去凉丝丝的,即使在 25℃的夕阳下也保持着 20℃左右的温度,带着玉石特有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