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出来的地产量低,没关系,他们兄弟俩弄些好土铺上,再种高产作物就行了,不要求一亩长几千斤红薯出来,长个几百斤那也是白得的。
须宁等小山的衣服做好就带着他去了镇上林文胜上学的私塾里。
开私塾的是位老秀才,姓孙,二十一岁中秀才,又读了三年书开始参加秋闱,但他运气不太好,第一次赶到京城病了。
带病科考,没中。
第二次赶上臭号,第三次第二天下起了大雨,卷子打湿,又没中,三次下来,孙秀才的心气儿也没了,干脆就放弃了科考一途,之前还给县令做过师爷,后来岁数大了,就回乡开了私塾,教小儿读书。
听闻又有孩子要来上学,孙秀才很是高兴的将人领进了学堂,“多大了。”
小山:“回先生,十岁了。”
“可识过字。”
“识得几个字,但是不会写。”在地上用手写过,毛笔是一次没拿过。
孙秀才拿了本书让小山认。
这小子是真争气,一本《三字经》念的那叫一个流畅。
“谁教的?学的不错,为什么没练写字?”
小山看了眼须宁,须宁只得道:“他跟林文胜是好友,林文胜学了什么就教他什么?”
孙秀才:……
“那,这《三字经》你可会背?”
“会。”说完小山就背了起来。
等他背到了半儿,孙秀才直接打断:“《千字文》呢?”
“会!”冯小山小腰一挺又背上了!
考校了半个时辰,冯小山连他们刚学的《大学》《中庸》都能抽背出来,只是意思不太明确,这和林文胜学的不好也有关系。